1. 首页 > 工作总结

从问题学生到班级之星:我的转化教育实战手册

**工作总结**

接手问题学生的那一刻,我像捧着一颗布满裂痕的陶胚。稍有不慎,它就会彻底破碎。可谁又能断言,裂痕之下没有藏着璀璨的纹理?教育的魔力,或许正是将粗糙的胚土煅烧成器。

最初的日子并不轻松。课堂上神游天外的眼神,作业本上敷衍的涂鸦,办公室里屡次响起的告状声——这些真的是无法跨越的鸿沟吗?我试着放下评判的尺子,蹲下来看他们的世界。原来,那个总在课本上画漫画的男孩,心里住着一个未被认可的漫画家;那个用顶撞掩饰自己的女孩,不过是渴望被看见的孤独者。问题行为的表象下,藏着未被点亮的火种。

转化从哪儿开始?不是训诫,不是标签,而是信任的缝隙里透进的光。我用了最笨的办法:每天多问一句“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?”起初换来的是沉默或嘟囔,但坚持三个月后,答案变成了分享。那个曾把教室当战场的男孩,开始主动擦黑板;总迟到的女孩破天荒交齐了一周作业。改变像春雨,细小却渗入土壤。

当然,过程绝非坦途。反复、怀疑、挫败感像三座大山。一次谈心后重蹈覆辙,一场进步后的故态复萌——这是教育的常态吗?或许吧。但种子破土前,谁看得见地下的盘根错节?我调整策略:用“进步存折”代替批评,把大目标拆解成一颗颗糖果般的里程碑。当学生发现“原来我能做到”,眼里的光比任何奖励都珍贵。

学期末的班会上,曾经的“刺头”们站上讲台。有人朗诵自己写的诗,有人展示科技小发明。那个漫画男孩的原创故事被全班传阅,掌声像潮水漫过教室。此刻我忽然明白:教育不是修剪枝桠的剪刀,而是托住枝叶的风。最动人的转化,从来不是脱胎换骨,而是让生命找到自己的形状。

这场实战没有标准答案。与其说我改变了他们,不如说我们彼此照亮。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加密的书,而教师的工作,是破译扉页上那句“请理解我”。当问题学生成为班级之星,闪耀的何止是成绩单?那是被唤醒的自尊,是被点燃的信心,更是教育最原始的样貌——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。

回望这段路,值得吗?答案藏在那个曾逃学的孩子递来的贺卡里:“老师,原来学校也可以有温度。”教育的温度,不正在于此?